本站讯 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,也是高校育人的关键环节,为深化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,打通育人“最后一公里”,我校创新实施以“问题早解决、决策早传达、隐患早察觉”为核心的“三早”工作法,着力将学校“德信”社区建设成为集思想引领、学业帮扶、生活服务、文化浸润、安全保障于一体的“一站式”育人前沿阵地,旨在提升响应速度、凝聚育人共识、防范化解风险,营造安全、和谐、向上的成长环境。
一、部门协同“早解决”,诉求响应“有温度”
1.凝聚育人合力。 建立由学校党委引领,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牵头,后勤服务处、安全保卫处、二级学院、团委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多部门参与的“社区育人联席”机制,通过“校长午餐会”“总支书记面对面”“智育下午茶”“部门接待日”“爱我一起”(17:25)心理咨询等品牌化主题活动,打破条块分割。
2.畅通反映渠道。 学生在社区生活中遇到的设施报修、学业咨询、生活困难、权益维护等问题,可通过社区辅导员、楼区长、公寓管理员以及线上“投诉即办”“智慧维修平台”电话热线等渠道便捷反映。社区服务中心“首接负责”,简单问题即时处理,复杂问题启动联席会商,明确责任部门与解决时限。
3.强化闭环管理。 实行“接诉即办、限时办结、结果公示”制度。问题处理进程和结果通过公告栏、线上平台、辅导员反馈等多种方式及时告知学生,形成“发现—响应—解决—反馈—评价”闭环。确保学生关切得到高效、温暖的回应,增强归属感和信任感。
2025年上半年,学校根据学生反馈,为防止蚊虫,及时为社区17个大厅安装了门帘。为了安全卫生封闭了所有楼座的内部垃圾道,并积极改造成晾衣场、活动室等。为了学生防暑降温,进入夏季,学校采取了24小时不限电措施。为了学生安全,还在社区全面实行机动车禁止入内的措施,增强社区管理温度,学生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不断提升。
二、精准动员“早传达”,思想引领“入人心”
1.构建信息传导直通车。 针对学校重要决策部署、教育教学改革、评奖评优政策、安全纪律要求、重大活动安排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项,建立副院长会议、社区辅导员会议、舍长会议“三级会议”信息直通车,及时传达到每一名同学。
2.打造信息立体传播网。 构建“线上+线下+骨干”立体化传达网络。线上利用年级群、社区公众号、智慧校园平台精准推送;线下依托辅导员、班主任、学生党员、楼层长、社团骨干等深入宿舍走访、召开主题班会、举办社区沙龙;在公告区、宣传栏设置信息角。
3.建造释疑解惑回音壁。 在传达信息的同时,注重解读政策背景、目的意义,解答学生疑问,收集意见建议。通过谈心谈话、小范围座谈等形式,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,澄清模糊认识,统一思想,凝聚共识,将思想引领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,筑牢社区思想根基。
2025年,社区重点开展了全面禁烟活动,为了得到全体同学的认可,学校制定了社区全面禁烟工作方案,组织签订禁烟承诺书,并在社区室外建立8处吸烟点,经过全面动员,统一了思想,取得了较好效果。
三、深入社区“早察觉”,成长护航“治未病”
1.践行一线规则,推动力量下沉。 积极促进学生科长、辅导员常态化进驻社区办公,与学生“同吃同住同生活”,在社区成立辅导员工作站14个,入驻社区辅导员老师20人,实现社区每栋楼座至少一名辅导员老师。发挥学生党员、楼层长、心理委员、安全信息员等朋辈力量作用,构建全覆盖的社区信息网络。
2.提升洞察能力,及早发现问题。 通过日常走访、宿舍检查、主题活动、个别谈心、线上互动等多种方式,主动贴近学生,敏锐捕捉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。重点关注学业困难、经济压力、心理困扰、人际关系紧张、异常行为、宿舍安全隐患(如违规电器、宿舍内违规抽烟)等。
3.强化前置干预,处理潜在隐患。 对发现的潜在风险和困难,建立预警响应机制。学业预警及时对接学业导师帮扶;心理困扰迅速联动心理健康中心介入;安全隐患立即处理并教育引导;生活困难启动帮扶机制。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,将危机化解在发生之前,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
“三早”工作法实施以来,学校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。学生反映问题的渠道更畅通,解决更高效;重要信息传达更及时准确,思想更统一;各类风险隐患得到更早发现和有效干预,社区安全和谐氛围更浓厚。社区从单纯的居住空间,逐步转变为学生“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监督”的成长家园,“一站式”育人阵地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。学校党委副书记张越表示:“推行‘三早’工作法,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深化‘一站式’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举措。我们将持续完善机制,整合资源,提升效能,努力把学生社区建设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、‘三全育人’实践园地、平安校园样板高地,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”(通讯员、撰稿:关广金 审核:杨建辉 梁倩 值班审核:周书囡)